关于IDC和IPCC的最新报告,这两个专家机构在各自领域都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IDC(国际数据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市场调研和咨询公司,专注于ICT(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研究和分析,其推荐往往能够揭示当前和未来的行业趋势。而IPCC(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权威的全球气候变化科学机构,其最新报告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让我们来讨论IDC的推荐和趋势解读。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市场研究的公司,IDC的推荐往往能够预示某一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态势。通过对市场数据和趋势的深入分析,IDC能够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准确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IDC的专家团队通常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能够对行业动态进行准确解读,并指导企业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在了解IDC的推荐之后,我们再来看看IPCC最新报告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解读。作为全球公认的气候变化科学权威机构,IPCC每一份报告都经过严格的科学评审和专家论证,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最新的IPCC报告再次强调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指出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这一结论是毋庸置疑的。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IPCC的报告对于全球政策制定和社会行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科学的数据和分析,IPCC向全世界展示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呼吁各国共同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和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综合IDC和IPCC的推荐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专家们对于行业趋势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警示。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和个人需要关注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行动。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听从科学专家的警告,积极采取行动,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专家: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 孙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毋庸置疑的是,自工业化以来,人类的影响已使大气、海洋和陆地持续变暖。
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一直是IPCC历次评估报告的核心内容。从第一次评估报告到第六次评估报告,随着科学界对气候系统变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程度的评估信度也逐渐提高。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孙颖表示,这种认识的加深得益于观测资料的增加、气候模式性能的改善以及归因方法学的改进。
评估变量更全面 内容更系统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基于全球最新的观测和模式结果,用一章的内容系统评估了人类活动对大气和地表、冰冻圈、海洋、生物圈以及气候变率模式的影响。
孙颖表示,与第五次评估报告相比,此次评估的变量更加全面、内容更为系统。评估的成员不仅包括传统的气候变量,如气温、降水等,还增加了生物圈等其他圈层变量,从而减少了对单一变量评估带来的不确定性。
此次报告采用了参与第六次国际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气候模式。与第五次(CMIP5)的模式相比,CMIP6增加了更多的试验,从而使不同人为强迫因子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可以进一步被认识和量化,使得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得以加深。
在气候系统的不同圈层,包括大气、海洋、冰冻圈和地表气候变化等指标的变化中,均可检测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影响与模式模拟和基于物理机制预期的理解相一致。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使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这一评估结论的信度在第六次评估报告里面进一步提高。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信号愈发清晰
近年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与工业化前(1850-1900年)相比,2011-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09 。孙颖表示,由于对不确定性理解的改进以及持续的变暖,第六次评估报告可对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的变暖进行归因,而第五次评估报告只能对1951年以来的变暖归因。换句话说,人为信号的检测从第五次评估报告的1951年提早到了1850年,明确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由于全球气温持续升高,人类活动的信号愈发清晰。“但将观测到的变暖归因于某种特定的人为强迫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孙颖补充道。
此外,与1951-2012年相比,1998-2012年全球平均气温升温速率存在一个短暂变缓的现象。孙颖解释说,升温变缓是暂时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太平洋年代际变化以及太阳活动和火山爆发的变化部分抵消了人为活动导致的地表变暖趋势。在此期间,全球海洋热含量仍在持续增加,表明整个气候系统是持续变暖的。
2012年之后,全球平均气温急剧升高。数据显示,2016-2020年这五年至少是自1850年有仪器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
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降水也产生了不小影响。孙颖表示,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活动很可能影响了大尺度的降水变化,在北半球中高纬陆地降水的增加中就检测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此外,人类活动还影响了湿润的热带和干燥的亚热带之间纬向平均降水差异的增加,1979年以来南半球夏季降水在高纬度地区增加和在中纬度地区减少都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呈现多发频发的态势。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和大多数大陆极端冷事件和极端暖事件变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强迫。近几十年全球陆地强降水加剧也可能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孙颖表示,由于最新的CMIP6检测归因模式比较计划资料的使用,第六次评估报告对于大尺度极端温度的变化归因更明确,指出温室气体强迫在极端气温变化中占主导作用,而在极端降水的变化中,温室气体的作用也可以在一些指标中检测到。
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进一步明晰
相较之前的评估报告,第六次评估报告进一步明晰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在气候系统的多个圈层中检测到。
在冰冻圈,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北极海冰损耗的主要驱动因子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孙颖指出,尽管模式对北极海冰平均状态的模拟存在很大差异,但所有CMIP5和CMIP6模式都再现了近几十年来海冰范围和厚度的缩减。
此外,北半球1950年以来春季积雪的减少也与人类活动有关,CMIP6模式比CMIP5模式更好地再现了北半球积雪的季节变化周期。同时,人类活动也很可能是最近全球范围内几乎普遍发生的冰川退缩的主要驱动因子,比如过去20年格陵兰冰盖表面融化很可能是受人类活动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热含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极可能是人类活动。孙颖表示,综合考虑冰川、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和热膨胀的贡献,人类影响至少是观测到的1970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主要驱动因子;而观测到的海洋热含量的增加已经延伸至深海,工业化以来(1850-2014年)海洋上层(0-700米)、中层(700–2000米)、深层( 2000米)分别吸收了58%、21%和22%的热量。此外,人类活动也影响着海洋盐度,主要表现为20世纪中期以来海洋表层和次表层盐分低的区域变得更淡,而盐分高的区域变得更咸。
在生物圈,同样检测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海洋酸化与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关系密切,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能导致植物生长施肥效应增强等。
孙颖指出,更多的证据和更新的资料均支持了人类活动是工业化以来大气、海洋和陆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这让我们对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我们把握未来方向、采取行动和选择应对方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家顾问: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曹龙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减缓全球变暖需要大幅度、迅速和持续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指出,将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升温控制在一个特定的水平需要限制累积的二氧化碳排放,即至少实现净零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大力减少其他温室气体排放。
除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减缓全球变暖?据曹龙介绍,IPCC还评估了其他两种方法:一种是二氧化碳移除,即通过人为的方式增加海洋或陆地碳汇,或直接从大气中捕捉二氧化碳并封存;另一种是太阳辐射干预,即通过人为的方法减少到达地-气系统的太阳辐射,或增加逃逸到太空的长波辐射。
IPCC气候变化情景预测中的控温1.5 或2 的低排放情景,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二氧化碳移除方法。控温1.5 和2 的低排放情景需要在本世纪中叶以后实现净负二氧化碳排放。
大气二氧化碳的变化取决于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率、二氧化碳移除率,以及陆地与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率。二氧化碳移除率和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率之间的差值为净二氧化碳排放率。当海洋和陆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率超过净二氧化碳排放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始下降。如果二氧化碳移除率超过二氧化碳排放率,将产生净负二氧化碳排放,进而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扭转海表酸化的趋势。
AR6对不同二氧化碳移除方法,包括植树造林、生物碳等从碳移除潜力、地球系统反馈等方面进行评估后指出,二氧化碳移除方法会对生物化学循环和气候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会减弱或加强二氧化碳移除去除大气二氧化碳和降温的潜力,影响水资源、食物生产和生物多样性。
从地球气候系统响应的角度来看,通过二氧化碳移除从大气中去除的二氧化碳,抵消部分被陆地和海洋释放的二氧化碳。
多模式模拟结果显示,从大气中一次性移除1000亿吨二氧化碳的100年后,移除的二氧化碳中约49%和29%被陆地和海洋释放的二氧化碳所抵消,仅有23%“真正”从大气中被移除。其原因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以后,陆地和海洋有可能由碳汇变成碳源,从而抵消部分从大气中移除的二氧化碳。
如果净负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并且持续,二氧化碳增加引起的全球温度升高趋势将会逐渐扭转,但是其他的气候变化将会持续几十年,甚至上千年。二氧化碳移除多模式比较计划模拟结果表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后,地表温度和北极海冰的变化趋势逐渐扭转,全球平均降水将会先短暂上升再下降;在净负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后的至少几个世纪内,全球海平面升高仍将持续。从中可以看出,气候系统对二氧化碳移除的响应有明显的滞后性。
太阳辐射干预对气候系统影响有很大不确定性
太阳辐射干预通过改变地球气候系统的辐射平衡给地球降温。太阳辐射干预的方法包括平流层注入气溶胶、海洋上空积云亮化、高层卷云变薄等。AR6评估,太阳辐射干预有潜力作为大幅度减排的补充措施。
由于云-气溶胶-辐射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微物理过程不确定性大,太阳辐射干预的冷却潜力和气候效应有很大不确定性。太阳辐射干预可以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比如降低全球温度、稳定洋流、减少飓风发生频率、减缓极端高温、抑制海冰融化、稳定区域降水变化等,但太阳辐射干预无法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完全抵消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
“有可能通过适当的太阳辐射干预方法设计,同时实现多个气候变化目标。”曹龙说。例如,在不同纬度的平流层注入硫酸盐气溶胶,有可能同时将全球平均温度、南北半球温度梯度、赤道-极地温度梯度这几个温度目标控制在当前气候水平。如果将平流层气溶胶注入(短波)和减少高层卷云(长波)的太阳辐射干预方法结合起来,有可能同时稳定全球温度和降水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太阳辐射干预实施后再突然终止,会造成快速的气候变化。
模拟结果显示:如果太阳辐射干预突然停止,温度会突然上升。但如果在减排和二氧化碳移除的情景下,太阳辐射干预的实施强度逐渐减小至零,将显著降低由于太阳辐射干预突然终止而产生的快速气候变化风险。
此外,相对于二氧化碳持续排放情景,太阳辐射干预产生的降温作用有可能间接增加陆地和海洋碳汇,从而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曹龙表示,作为大幅度减排的可能辅助措施,二氧化碳移除和太阳辐射干预都不能替代温室气体减排。目前,没有任何一种二氧化碳移除和太阳辐射干预方法被证明可以在大范围内实施,以有效减缓全球变暖,而且不同的二氧化碳移除和太阳辐射干预方法都有不同的副作用,大幅度、快速、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仍然是减缓全球变暖最安全的措施。
ipcc关于全球变暖事实的结论:
一是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毋庸置疑。1880-2012年以来的130多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85℃,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
由于海水受热膨胀及大量冰雪融水的涌入,1901-201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以每年1.7毫米的速率升高,1993-2010年更是高达每年上升3.2毫米。虽然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1998年以来全球地表增温速率降低,但未影响近百年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
二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在增加。201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分别达到391ppm、1803ppb和324ppb,分别比18世纪中期工业化开始之前高出40%、150%和20%,达到了近8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海洋吸收了约30%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酸化现象趋重。
三是全球范围的极端事件在增多。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0世纪中叶以来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发生明显变化。
极端暖事件增多,极端冷事件减少;热浪发生频率更高,时间更长;陆地区域的强降水事件增加,欧洲南部和非洲西部干旱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热带气旋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存在长期增加趋势。
四是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五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将使气候进一步变暖。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可能在目前基础上升高0.3~4.8℃;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将增加;全球降水将呈现“干者愈干、湿者愈湿”趋势。
海平面可能上升0.26~0.82米,海洋酸化现象加剧,海洋上层温度将升高0.6~2.0℃,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海洋环流;9月的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43%~94%,全球冰川体积减少15%~85%;全球变暖预期会通过触发自然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多种环境污染的程度。
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的可信度超过95%。与1750年相比,2011年人为因素的总辐射强迫值达到每平方米2.29瓦,比2005年的每平方米1.6瓦高出了43%,其中1750年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人为辐射强迫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报告认为,目前已经能在海洋变暖、水循环变化、冰雪消退、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等诸多方面,检测到人类活动影响的信号。
五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将使气候进一步变暖。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可能在目前基础上升高0.3~4.8℃;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将增加;全球降水将呈现“干者愈干、湿者愈湿”趋势;海平面可能上升0.26~0.82米。
海洋酸化现象加剧,海洋上层温度将升高0.6~2.0℃,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海洋环流;9月的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43%~94%,全球冰川体积减少15%~85%;全球变暖预期会通过触发自然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多种环境污染的程度。
扩展资料:
ipcc建立及目的和主要成果:
认识到潜在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它对联合国和WMO的全体会员开放。考虑到人类活动的规模已开始对复杂的自然系统,如全球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干扰。
而IPCC这样一个机构的地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决策层以及其他科研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等。IPCC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现有最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吸收了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数百位专家的工作成果。IPCC的报告力求确保全面地反映现有各种观点,并使之具有政策相关性,但不具有政策指示性。
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方法报告和技术报告。每份评估报告都包括决策者摘要,摘要反映了对主题的最新认识,并以非专业人士易于理解的方式编写。评估报告提供有关气候变化、其成因、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有关对策的全面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
至今,IPCC共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第一次评估报告》于1990年发表,报告确认了对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基础。它促使联合国大会做出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决定。
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第二次评估报告》于1995年发表,并提交给了UNFCCC第二次缔约方大会,并为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会议谈判做出了贡献;《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也包括三个工作组的有关“科学基础”、“影响、适应性和脆弱性”和“减缓”的报告。
以及侧重于各种与政策有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综合报告;《第四次评估报告》于2007年初发布,由于气候变化的明显表现,该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第五次评估报告》(2013年),其综合报告指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确的。
而且这种影响在不断增强,在世界各个大洲都已观测到种种影响。如果任其发展,气候变化将会增强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影响的可能性。
然而,当前有适应气候变化的办法,而实施严格的减缓活动可确保将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持在可管理的范围内,从而可创造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 。